婆媳同住 的圖像結果
 
 
  都說養(yǎng)兒防老,如今許多子女結婚后,不僅無法照顧父母,甚至還需要父母來幫忙照顧剛出生的孫子、孫女。即便如此,在年輕夫妻與父母同住的日子里,仍難免各種生活習慣和固有理念不同引發(fā)的矛盾。
 
  近日,記者對合肥50多位老人進行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超六成的老人明確表示,不愿和子女同住。
 
  那么,什么樣的老人沒跟兒女住在一起呢?又是什么原因讓老人不愿意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反倒樂意“獨守空房”?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對部分社區(qū)老人進行了調查。
A吐槽婆媳矛盾成主要焦點
 
  1、寶媽“陽陽”(29歲,醫(yī)生)
 
  婆婆太邋遢寶寶尿不濕直接扔地上
 
  一年前,陽陽和老公奉子成婚;楹蟮诙,為了照顧工作量大、又處于孕期的陽陽,婆婆就搬來一起住了。
 
  陽陽自小是個愛干凈整潔的人,但這位婆婆卻有些邋遢。
 
  “有次寶寶拉大便,她給寶寶換尿不濕,我去衛(wèi)生間端水準備給寶寶洗屁股。可當我端著盆回到臥室時,那個場景簡直要氣瘋了!沾了寶寶大便的尿不濕被直接扔在地上,更可氣的是,她還把大便踩得地上到處都是。”陽陽說,婆婆才五十來歲,眼睛、腿腳都好,“這根本不是看不清或腿腳不便造成的,根本就是素質差啊!”
 
  “那天下午,我就一個人跪在地上擦地上的大便。差點氣哭,可婆婆卻跟沒事人一樣在樓下客廳看電視,晚上還跟我老公嘟囔,說我太干凈、太講究了。”陽陽說,婆婆名義上來照顧她,實際上大部分家務活還得她自己做。
 
  2、寶媽“小秋”(31歲,公務員)
 
  婆婆教育理念有問題,不能忍
 
  5年前,小秋認識了現(xiàn)在的老公小梁。那時小梁已離異多年,還有個8歲的兒子。
 
  婚后,兩人有了自己的孩子,而之前的兒子則放在孩子奶奶家照顧。每天白天,婆婆來小秋家照顧,晚上去學校把大孫子接回老房子照顧。一直以來,小秋對婆婆的教育方式很不滿。
 
  “婆婆根本不會教育孩子,經(jīng)常教大孫子跟其他小朋友搶食物,孩子學習差、逃課打游戲也沒關系。有次孩子考了50分竟然被奶奶表揚了,就因為從全班倒數(shù)第一變成倒數(shù)第二。”小秋說,大孫子不是自己的親生孩子,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盡管看不慣婆婆的教育方式,但也沒干涉,但如今自己的孩子滿3歲,要上學了,婆婆的教育建議卻讓她大跌眼鏡。
 
  “婆婆說,孩子上不上幼兒園都無所謂,多浪費錢,更別提報興趣班了。還說孩子就得皮實一點,能跑能搶。”小秋說,一想到這些奇葩理念會被灌輸給自己的寶寶,她就覺得很后怕,說什么也不準婆婆再來帶寶寶。
 
  3、婆婆“戴阿姨”(59歲,退休)
 
  住在兒子家感覺自己像外人
 
  幾年前,戴阿姨的老伴去世,為了方便照顧,兒子兒媳把她接去同住。
 
  戴阿姨睡眠時間少,早上5點多就醒了,但怕吵著兒子兒媳,醒了也得在自己房里待著;晚上五六點餓了,可兒子兒媳還沒到家,又不好意思自己先吃;想出門去買個菜,也被兒子攔下,擔心她一個人在路上出岔子。另外,房間的擺設都是兒子兒媳弄的,戴阿姨平日閑來無事做的小手工作品也不敢往桌子上擺,擔心他們會不喜歡。“我知道他們想讓我住得舒服,但我老感覺自己像個外人。”
 
  戴阿姨很懷念從前和老伴一起居住的日子。她說,老房子的兩居室雖然不大,但收拾得整潔利落,墻上掛著老兩口的合影,臥室里也隨處可見兒孫滿堂的溫馨照片,桌子柜子上擺放著她平時制作的小手工。每天早上5點多出門,在一草一木都很熟悉的社區(qū)里遛彎,和多年的老鄰居打聲招呼、和居委會的姑娘小伙兒們聊聊天、兒孫有空了來看看她……她更喜歡這樣的生活。
 
  4、婆婆“趙大媽”(58歲,退休)
 
  從早忙到晚成了免費“仆人”
 
  趙大媽的兒子已經(jīng)結婚好幾年了。“結婚頭一年,和兒子兒媳一起住,那感覺真是不好。”趙大媽覺得,自己和老伴兒簡直就是兒子兒媳的免費“仆人”。
 
  每天早上6點多,老兩口起床要先給小兩口準備早餐,然后喊小兩口起床。兒媳在家里養(yǎng)了一只小狗,喂貓遛狗的事兒也成了趙大媽的工作。到了中午老兩口隨便吃點剩飯剩菜,下午休息一會兒就得提前準備晚飯。經(jīng)常是費盡心思做的晚飯,小兩口還覺得不合胃口。而收拾屋子、洗衣服這樣的家務事,也基本上都是趙大媽代勞。
 
  趙大媽喜歡跳廣場舞,偶爾有幾次因為跳舞回來晚了,沒做晚飯,兒媳臉色就不好看了。想來想去,趙大媽提出和兒子兒媳分開住,一來可以鍛煉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二來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享受晚年生活,F(xiàn)在,趙大媽去老年大學學電腦、和老友爬爬山……每周一到周五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當當?shù),人也顯得年輕了許多。
 
  分析生活習慣和觀念不同是主因
 
  老人習慣早起,年輕人愛睡懶覺;老人喜歡吃軟糯食物,年輕人不一定喜歡;老人習慣勤儉,有的年輕人花錢大手大腳……這些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上的差異,總是讓老人和兒女之間出現(xiàn)代溝,久而久之就不愿意生活在一起了。
 
  比如,周末年輕人想睡個懶覺,但是老人起得很早,總是叫孩子起來吃早飯,雖然是好心,但是年輕人會不高興。專家建議,現(xiàn)在社會基本單位已由原來的四世同堂的大家族,轉變?yōu)閮扇嘶蛘呷说男〖彝ィ恍├先耸遣辉敢饨o兒女添麻煩,而更多的老人也“想開了”。如果老人明確表示不愿和兒女一起住,而且老人身體健康,心態(tài)也比較好,那么讓老人獨居可以讓老人更自由、更輕松,老人也可以做些自己喜歡的事。
 
  觀點一:老人最好不要和子女住一起
 
  老人和子女住一起過日子,確實可以享受兒孫繞膝其樂融融的家庭幸福。但是同在一個屋檐下,同在一個鍋里耍勺子,難免會出現(xiàn)磕磕碰碰。
 
  天長日久,日積月累,有些小的分歧,就可能產(chǎn)生矛盾。有的甚至冷戰(zhàn)、罵架,不歡而散。因而有人認為,聰明的老人,只要條件允許,是不會主動要求和子女住一起的。畢竟,生活習慣不同,住一起不自在;思想觀念不同,住一起有矛盾;生活圈子不同,住一起也不方便。
 
  采訪中,不少人建議,還是分開住好,保持“一碗湯”的距離。也就是說,煲好一碗湯,送到子女那里還不涼。這樣,老人既能夠想子女的時候就過去看看,而子女又可以照顧好父母的飲食起居,尤其是老人有個頭疼腦熱的時候,他們可以立馬就趕到床前。
 
  觀點二:老人與子女同住,別犯這“十忌”
 
  1、老人對兒子、兒媳婦、女兒、女婿,要平等對待。要一碗水端平,處事要公正,這樣才能贏得子女們的尊敬和愛戴。
 
  2、老人不宜在親友中議論晚輩,更不要在子女間傳話,以免誤傳,引起矛盾。
 
  3、有事要與子女們商量,不能事事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辦,長者應當是指導者和參謀,遇事不要獨斷專行。
 
  4、老人不要總擺出長輩的尊嚴,整天板著臉。對子女的興趣愛好,不要以老思想去看待。
 
  5、遇事要冷靜,對子女所做的事情,不貿然批評、教訓。否則會使孩子與你的感情疏遠,或直言頂撞。
 
  6、如果老人處處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和生活,時間久了,就會讓兒女們產(chǎn)生厭惡。
 
  7、千萬不要一天到晚就圍繞著家里的幾個人生活,老人應該多“走出家門”,有自己的朋友圈,有幾種感興趣的愛好。
 
  8、老人不要凡事都以自己為中心,在孫輩教育的問題上,不能以“有經(jīng)驗”自居。
 
  9、對子女搞不懂的事要耐心指教,做錯的事要適當批評,但不要說個不停。
 
  10、老人不要再倚老賣老,居高臨下,動輒訓人,可提供參考意見給兒女,并保持幽默慈愛的態(tài)度,不要因兒女不接受意見就生氣或嘮叨不休。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