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商要讀《胡雪巖》,讀戒欺誠信還是亦商亦儒?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是湯顯祖對徽州的評價;“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是李白對徽州山水墨景的詮釋;“白屋云依山半露,枝頭黃葉自飄留。松風鳥語猶歌醉,我在徽州夢未休”點出了徽州秋韻。徽州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的山水靈秀之地,氣候溫和,乃真世外桃源。 合肥工業大學物流管理系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胡雪巖紀念館,領略徽商之興衰浮沉,感悟經濟之博大精深。 當地“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嚴峻地勢和貧瘠土壤造就“徽人多商買,其勢然也”的徽商起源發展之勢。“兩淮八總商,邑人恒占其四,徽商獨執牛耳”,康熙、乾隆年間,“鉆天洞地遍地徽”“無徽不成鎮,無績不成街”,徽商進入鼎盛時期。“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徽州人民翻越叢山峻嶺、背負百斤重擔、跋涉八十余里走徽杭古道只為求生存,增大效用,增強幸福指數。 “海內十分寶,徽商藏三分。”徽商之盛藏于徽商精神!“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萬事若興盛吃苦為根本,徽商也不例外。徽商之道基于吃苦耐勞,“黟縣蛤蟆歙縣狗,祁門猴猻翻跟斗,休寧蛇,婺源龍,一犁磅到績溪牛。”農耕條件和外出經商的雙重壓力下,徽商成為一個個“績溪牛”,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勤懇努力。徽州人推崇“興于勤奮,止于頹廢,旺于思變,大于統一”的“徽駱駝”理念。“自古驅民在信誠,一眼為重百金輕。”誠信為修身齊家亦為經商之根基。徽商之本成于守信如金,徽商以儒商為質,以德治商,守信如金,極重商業信譽和職業操守。無論是胡開文毀次墨在一池,還是胡雪巖記“戒欺”于心中,都是徽商“真不二價”的本心。“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被胡雪巖常掛嘴邊,其并為胡慶余堂親筆寫了“戒欺匾”:凡百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系性命尤為萬不可欺,余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唯愿諸君心余之心。采辦務真,修制務精…… 為政要看《曾國藩》,經商要讀《胡雪巖》。胡雪巖在其商業活動中一系列營銷手段無不透露經濟學思想。疑似之間,不可家至而戶曉,則點出了宣傳的必要和重要性。胡雪巖經商中曾遇到幾千軸絲絹積壓,而當時行情低落,顧客需求量少。他用絲絹做了很多衣服,讓自己妻妾和富紳妻妾穿上幫著宣傳,利用名人效應進行營銷。“北有同仁堂,南有慶余堂”,胡雪巖周旋于紅頂子、黃馬褂、生意經之間,開設胡慶余堂國藥號,利用“余慶堂”的名聲帶動發展,以求利潤最大化。 賈而好儒,亦賈亦儒,是徽商最真實的寫照。“十戶之村,不廢誦讀”,徽商篤定以文化修身為底,崇文興教,賈而好儒!徽商偏居一隅徽州尋得世外桃源般的長期安寧,在強烈的宗族凝聚力積累過程中,徽商以儒為底心無旁騖地求學問,承惠于走出徽杭古道的社會經歷而深明世事,知曉商機。正是長久對儒教的堅持,儒商方能多有造詣、名家輩出、引領時代!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改朝換代是歷史必然之勢,徽商也從鼎盛逐漸衰落。今天的徽商與往昔相比顯然已經大為衰落,直接原因是,太平天國期間太平軍屠戮徽州商人,嚴重打擊徽商發展;根本原因是,是在新時期新環境下,信息和交通資源的稀缺性大為改觀、各區域人文差異縮小、產業和社會分工高度細化等,而使徽州人失去了這種階段性的際會傳承優勢。縱觀徽商發展史,如何讓徽商文化在新經濟時代煥發新的魅力也是我們團隊此次出行的重大目的。 那么如何讓徽商文化在新經濟時代煥發新的魅力呢?商人榮枯,系于國運。鑒其興衰浮沉,察其長短優劣,當代徽州經營者應引以為戒,讓“戒欺”“以義為利”“顧客乃養命之源”等徽商精神在新時代發揚光大!同時要善于利用博大精深的徽商文化中蘊含的深厚經濟學原理,基于此而越于此。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點出了改革創新的重要性。將徽商精神和傳統文化融入企業理念和企業文化中,將互聯網、金融、實體相結合,打造新的平臺! 本文系合肥工業大學物流管理系2022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績溪探尋徽商精神中的經濟學原理”系列報道之一。(執筆/ 羅晶晶;隊長/ 林家祥;指導教師/ 孫超平)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