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風家訓,猶如種樹——于績溪宅坦村博物館探秘徽商精神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千千萬萬家庭培養傳承好家風,才能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家風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它既是歷史的積淀,也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在這里,文風蔚起,教育大興,名賢輩出,代有才人。它是徽墨大師胡開文、微商巨擎胡雪巖、大學者胡適的故居,是安徽省唯一村級建檔示范村,被譽為中國村落文化的“活化石”——宅坦村。矚目的家族成就,源自其家風祖訓。 圖1. 績溪縣宅坦村龍井胡氏宗族親遜堂 宅坦胡氏族譜最早出現于祖訓記載,明代嘉靖版的《龍井胡氏族譜》的“戒約”中有言:“有德業則相勸,有患難則相規,不失故家之遺俗也”。訓誡言簡意賅,樸素實在,這一“戒約”還體現在清末胡鐵花教育幼子胡適的“學為人詩”(即做學問要學做人)里。多年來,宅坦胡氏秉持“倡義行禮、傳仁存善”的祖訓,造就了以胡氏家風祖訓為重點的文化遺存。太平天國時,碩儒汪士鐸(汪梅村)來到宅坦避居六年,培養出進士胡寶鐸、副榜胡宣鐸、舉人胡中鐸,寫下了著名的《乙丙日記》。此地亦誕生出胡雪巖“務真務精、戒欺誠信”之商道和胡適“存真傳信”之文道,商文之道相得益彰,其中所含哲理讓人稱道。 為賡續傳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家風家訓,宅坦人將包含胡氏家風家訓的民國版《龍井胡氏宗譜》進行翻印,列為村規民約。 公平公正,反奢倡廉。反奢倡廉歷來是宅坦胡氏家風祖訓的核心內容,從明代嘉靖年代開始,綿延四百多年,一以貫之,其傳承時間之長,跨越朝代之多,涉及范圍之廣,在安徽乃至東南地區實屬罕見。 族以國重,民乃祠本。一個家庭或是宗族制定的祖訓再繁多,再縝密,如果只是停留在紙上而沒有實際的案例做支撐,那么這樣的規范就難以深入人心。宅坦胡氏的祖訓族規因有眾多施行的案例和實證,因而富有持久的生命力。 家風祖訓,與時俱進。宅坦胡氏的家風祖訓源遠流長,而且在建國后尤其是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推陳出新,賦予老家風、舊祠規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新的生機與活力。 圖2. 團隊成員于親遜堂學習龍井胡氏宗族家風家訓 宅坦村作為安徽徽州一個有著一千多年的古村落,或許沒有同為胡姓村落的黟縣西遞、績溪龍川那么顯赫,但它卻保存了能再現昔時胡氏宗族運行的實態,體現了大家風文化體系統的豐富內涵,讓人領略到家風祖訓文化彰顯的智慧。 站在歷史長河上,回望無數曾經輝煌一時的家族,他們的家風祖訓各有千秋,但都與社會大環境緊密相接。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細胞,無時無刻都與社會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只有組成社會風氣的家風一片向好,才會有社會之大同。 中華民族自古便重視家風祖訓,從周朝開始的宗族,到現在,有煙火的地方就有人家,有人家的地方就有家風祖訓。在幾年前,我們家應該可以說是最窮村里的最窮的一戶,是村里的特困戶,我在初中,一個周生活費也就不過兩塊。但家里對生活人仍舊充滿希望,這感覺是我太爺爺輩那里一直傳下來的觀念一樣,窮分為物質窮和精神窮,我們家是第一種。爸爸總說:“我們雖然窮,但是我們不說謊,也不能打人,不是我們的東西我們不拿,要好好讀書,長大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家里有啥大小事情也都會聚在一起好好討論,遇到問題,總是有很多人鼓勵,有什么問題也就訴說,我是真的把家看得很重很重,在學校,我努力學習,把學習生活當成一種豐富人生的體驗,而且學習成績不能低。在后來,我才明白,讀書是為了改變,窮人的學習生活是有使命的,這種使命千人千面。而我剛好是個窮孩子,記得我媽初一第二學期曾經跟我說“崽,人與人生來就有差距,你讀書是為了改變命運,有的真的就只是來體驗生活豐富經歷的。你不一樣!所以,要時刻記住自己的目標,別被其他的誘惑迷花了眼”。這個話對我來說很震撼,我也一直謹記。 就是這樣,每個人都在奮斗,家庭之間沒有猜忌,只有幫助和提示,這就屬于一種家風,一種如銘刻在腦子里面的一種習慣和價值觀。 圖3. 穿村而過的河流:哪里有河流哪里就有生命傳承 家風就像種樹,前人栽下樹苗,后人為它澆水施肥,一代又一代。每逢烈日當頭,子孫便在樹林里,在大樹的蔭蔽下避暑納涼…… 本文系合肥工業大學物流管理系2022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績溪探尋徽商精神中的經濟學原理”系列報道之一。(執筆/ 鄧斌;隊長/ 林家祥;指導教師/ 孫超平)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