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間矮小的磚瓦房,一個沒有圍墻的小院。在潁東區(qū)袁寨鎮(zhèn)北照村蔣樓,住著兩位老人:90歲的蔣書俠,80歲的蔣書云。他們是一對姐弟。姐姐以前是蔣樓村人,后在界首落戶,一生沒有孩子。6年前老伴離世,她獨自一人生活。

 

  弟弟一直生活在蔣樓村,38年前老伴就去世了。幾個女兒長大成人、各自成家后,他就一直一個人生活。2015年,獨自生活的姐姐夜里摔了一跤,直到第二天才被人發(fā)現(xiàn)送到醫(yī)院。弟弟做了一個決定:把姐姐接回蔣樓村養(yǎng)老。

 

  在河上漂泊25年后,姐姐落戶界首

 

  蔣書俠的父母共有4個子女,蔣書俠是老大,下面有一個妹妹兩個弟弟。蔣書云是最小的弟弟,姐弟倆年齡差了10歲。

 

  蔣書俠的大弟弟,在山西臨汾工作至退休,目前已經(jīng)80多歲了。因為身體不好,平時很少回阜陽。妹妹住在蕪湖,已于幾年前去世。

 

  蔣樓村距潁河較近,對面就是洄溜集。蔣書俠22歲那年,小姨給她介紹了一個在洄溜集擺船的船民,兩人在船上成家。

 

  在河上漂泊了25年后,蔣書俠和老伴在界首市沙潁河大橋附近上了岸,住進一個小庵棚。這里有幾個砂石廠,經(jīng)常有船運來大石塊,蔣書俠和老伴平時以砸石塊為生。

 

  老伴以前患過癲癇病,干不了重活,砸石塊主要靠蔣書俠。她回憶說,砸一天石頭,好的時候可以分20多元錢。

 

  蔣書俠沒有子女。6年前,老伴去世,她開始了孤身生活。老伴的侄子和侄媳婦住在附近,平時會到她家來看看。

 

  姐姐孤身一人,弟弟主動接回照顧

 

  姐弟倆年齡大了,加上相隔較遠,平時來往不多。但是2015年冬天,來自界首的一個電話,讓蔣書云的心提了起來。

 

  當(dāng)時88歲高齡的蔣書俠,已經(jīng)獨自生活了好幾年。這天夜里,她起來解手時,在屋里摔了一跤。“身子不能動,胳膊還能動。我想伸手拉住床腿站起來,拉了八回沒起來。”

 

  蔣書俠回憶,她想喊喊不出聲,想動動不了,就這樣在地上躺了一夜。第二天,一個鄰居老太太來找她,喊半天沒人答應(yīng),屋里的小狗一個勁地叫。老太太意識到出事了,趕緊去喊她的侄子。

 

  蔣書俠在界首市人民醫(yī)院治療了十多天,才漸漸康復(fù)。

 

  接到電話后,蔣書云來到界首。他面臨一個問題:蔣書俠的侄子和侄媳婦也是70多歲的老人了,還有家務(wù)和孩子。照顧蔣書俠讓他們感到力不從心,因此想讓蔣書云把她接走。

 

  “我一輩子要強,不愿負累人。弟弟七八十歲了,幾個孩子都不在身邊。我不想給他添負擔(dān)。”蔣書俠表示。

 

  但蔣書云做了一個決定:把姐姐接回蔣樓。“我身體畢竟比她好一點,能幫著照顧照顧。她在那里身邊也沒個親人,加上這一病身體不好,想喝口水都困難。有我在,至少不讓她餓著。”

 

  就這樣,弟弟把姐姐接回了自己的家。

 

  姐姐的疼愛,點點滴滴都在心頭

 

  蔣書云的人生,也很坎坷。

 

  他結(jié)婚前兩年,一直沒有孩子,就收養(yǎng)了一個女兒。后來老伴又生了三個女兒。最小的女兒出生不久,老伴即因病去世。

 

  好在母親身體尚可,幾個孩子都是她一手拉大的。母親活到90多歲才去世。蔣書云最小的女兒,也因為殘疾沒能成人。

 

  在蔣書云印象中,姐姐性格要強,嚴厲,但對他很疼愛。“小時候,她每個月給我做一雙鞋。我那時候喜歡蹦蹦跳跳,穿不多久就穿破了。她說我,你的腳長牙嗎?穿鞋咋恁么厲害。”

 

  父母平時忙著干農(nóng)活,一家人的飯都是姐姐來做。

 

  1962年,蔣書云結(jié)婚時,家里窮得叮當(dāng)響。姐姐用攢下的錢給他買來鍋碗,還從淮南運煤給他燒鍋。結(jié)完婚后,他欠了不少外債,姐姐把船上裝貨的麻袋拿過來十幾條,讓他賣掉還賬。

 

  蔣書云的老伴去世后,家里更加困難。姐姐有時間就過來,幫他帶帶孩子、做做飯,有時還幫他干活掙工分。“姐姐的恩情,我一輩子都不會忘。”

 

  弟弟:“我在一日,便照顧姐一天”

 

  潁河水靜靜流淌,光陰也在慢慢流逝。在這個簡樸的農(nóng)家小院里,八旬弟弟盡心盡力照顧九旬姐姐,譜寫了一曲溫情之歌。

 

  每天,蔣書云給姐姐做飯、端飯。姐姐飯量比他大,每次盛飯他都給姐姐多盛點。他們經(jīng)常吃的是饅頭、面條和稀飯,有時炒點豆腐、筍瓜,“年紀大了,吃肉嚼不動。”蔣書俠說。

 

  蔣書云的女兒有時過來,給父親買些牛奶、蛋糕和青菜。為讓姐姐開心,蔣書云就對蔣書俠說:“這是孩子專為你買的。”

 

  蔣書俠自己也做些力所能及的活:洗洗衣服,澆澆菜。以前在界首時,侄子用木頭給她做了一個四輪小推車。平時,她就推著這輛小車子鍛煉身體,和村里上年紀的老太太說說話。

 

  雖然蔣樓村離袁寨街只有幾里路,但他們沒去趕過集,因為“坐車要花錢”。為了省電費,他們只在晚上吃飯時看看電視。

 

  “老叔(蔣書云)人比較隨和,一輩子從沒和人紅過臉、鬧過矛盾,晚輩們都很尊敬他。”北照村支部委員蔣召才介紹,“他不顧年老體弱,把姐姐接過來養(yǎng)老,讓村民們很受感動。”

 

  鎮(zhèn)里、村里對兩位老人也很照顧,爭取危房改造資金,幫他們修繕了房子,逢年過節(jié)都給他們送慰問品和慰問金。按照相關(guān)要求給蔣書云發(fā)放了五保供養(yǎng)金,平時的醫(yī)藥費也及時報銷。

 

  但隨著自己年齡越來越大、姐姐的身體越來越差,蔣書云也在擔(dān)心以后。“我在一日,便照顧姐一天。”蔣書云說。

責(zé)任編輯: 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