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聯(lián)榜樣說第65期:沙沙:用愛喚醒無聲的世界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摘要: “五四”,是奮斗的號角;榜樣,是青春的華章。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青春之名擔當奉獻,用奮斗之路書寫無悔人生。
編者按 百年的青春,是投筆從戎、以身許國;現如今的青春,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yī)療隊全體“90后”黨員的回信中說:“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五四”,是奮斗的號角;榜樣,是青春的華章。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青春之名擔當奉獻,用奮斗之路書寫無悔人生。安徽省青聯(lián)按照全國青聯(lián)部署,動員各級青聯(lián)組織,聯(lián)合多家媒體單位重磅推出《青聯(lián)榜樣說》欄目。讓我們一起走近身邊各行各業(yè)的青年榜樣,細數他們負重蝶變的耀眼青春。 沙沙:用愛喚醒無聲的世界 沙沙,合肥錦雯言語康復中心負責人,農工黨合肥市綜合支部主委,第十四屆合肥市政協(xié)委員,安徽省青年聯(lián)合會社會組織和社會中介界別秘書長,全國青聯(lián)委員,第五屆“合肥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到目前為止,已有數千余名殘障孩子在沙沙的幫助下,通過受訓,通過提高能力,減輕了殘障帶來的影響,從而實現與同齡兒童一樣接受教育的愿望。沙沙說,“當看到這些孩子滿臉歡笑走出校園,我內心無比欣慰。我們付出的努力,換取了更多家庭的幸福,非常值得。‘康復一個孩子,拯救一個家庭’這輩子我都將服務康復事業(yè),永不改行。” 投身特教,為愛前行 2002年,學中醫(yī)專業(yè)的沙沙來到合肥。機緣巧合之下,她的第一份工作是為聽障兒童及老人配助聽器的驗配師。在工作的數年里,她見證了好多孩子在助聽器的幫助下聽到聲音,卻因沒有得到康復老師系統(tǒng)訓練而不得不走進特教學校學習手語的惋惜境遇。為此,沙沙開始自學康復知識,并給予家長們一些康復指導。2007年,沙沙決定辭職,全身心投入到殘障兒童康復訓練上去,在家創(chuàng)辦了“錦雯言語康復中心”,從此與特殊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 辦學之初,舉步維艱,資金、場地、老師等諸多困難,如同一個個攔路虎擺在沙沙面前。負債經營的前5年里,沙沙白天要給孩子們做聽覺、呼吸、發(fā)音康復訓練,晚上還要伺候孩子們洗漱入睡,夜里給他們蓋被子、叫小便。24小時跟孩子們生活在一起,沙沙甚至無暇顧及家庭和自己的孩子。 “雖然有時候覺得做公益太苦太累,但一想到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能夠減輕殘障對他們的影響,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內心就充滿了自豪感和成就感。”沙沙說?吹揭粋個家庭帶著孩子慕名而來尋求康復訓練,這份沉甸甸的信任一次又一次地支持著她,她告訴自己,“再難也要堅持,要兌現自己的承諾:‘康復一個孩子,拯救一個家庭’。” 李博文(化名),患有先天聽障,從出生到19個月大,他都生活在無聲的世界里。20個月大時小博文耳蝸植入術后開機,一個白胖的小娃娃就這樣來到沙沙面前,24小時和她在一起,開始了聽覺言語康復訓練。經過兩年的訓練,2012年3月3日全國愛耳日,小博文作為全國聽障兒童康復的代表,與同學合作以一段兒童相聲《交通安全》登上了北京中山音樂廳的舞臺,征服了所有觀眾。 到目前為止,沙沙已在安徽省開設六所康復中心,為聽障、發(fā)育遲緩及自閉癥兒童家庭提供高質量的屬地康復訓練,年服務殘疾兒童500余人,辦學十四年來,幫助超過4000多名殘疾兒童提高能力,她也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沙沙媽媽”。 愛的路上,永不止步 從事特殊教育行業(yè)十多年的沙沙同時也是合肥市政協(xié)委員,多年的職業(yè)經歷,促使她對特教行業(yè)非常關注,因此很多重要的提案,也都聚焦于殘疾兒童,聚焦于特教行業(yè),《關于提高我市融合教育現狀的建議》《關于干預、關愛學習障礙小學生的建議》《關于提高普幼教師殘健兒童融合教育能力的提案》等提案,為市委、市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也為這類特殊群體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2020年9月8日,合肥市政協(xié)第一批15個委員工作室率先授牌,由沙沙作為牽頭人的扶弱助殘委員工作室名列其中。在沙沙的倡議下,該委員工作室先后開展了“助力脫貧攻堅,關愛殘疾人就業(yè)”“關注白血病兒童”“關注殘疾人就業(yè)”等多項活動,幫助“殘友”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積極收集殘疾兒童康復、受教育、殘疾人就業(yè)、維權、助殘政策等有關問題,通過討論形成高質量的政協(xié)提案和社情民意,進一步推動助殘相關政策的完善落實。 在兒童康復與義務教育銜接的過程中,沙沙一直在嘗試著探索一條新路徑,一個涵蓋所有的特需兒童的康復訓練及義務教育的新模式,她計劃構建一個以邊緣型兒童早期融合能力提升為目標的訓練機構,以典型心智障礙兒童全面康復訓練為主體的康復中心,以康教結合為特色的特教學校,由此三大康復服務主體構成的特需兒童康教全覆蓋模式。該模式能夠最大限度的保障特需兒童18歲以內的所有受教育過程,徹底解決了殘疾兒童的受教育需求,讓這些孩子享有教育權。“這是我從業(yè)這么多年來,摸索出來的一條針對特需人群的教育之路,希望能夠徹底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沙沙說,“我準備將這一模式進行試點并復制,讓更多的孩子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權利。” 青年寄語 “通過這么多年的創(chuàng)建殘疾人康復中心的經歷和感受,我覺得對于青年人來講,在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方面,需要找準自己的興趣愛好所在,干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在面對困難時,你得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只要是你所熱愛的,你就應該竭盡全力去完成它。” “另外,在實現自己人生價值上,不必苦苦追求那些高大上的,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點,我覺得這個要聽從自己內心的安排,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你才會有更多的激情,更多的熱情,更多的靈感投入在這件事情上,全心投入才能把一些事情做好,否則的話僅僅就是敷衍,就是一份工作,也是在浪費時間和浪費生命,每一份崗位都有價值,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