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立夏 匠人精神琢就文藝精品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7月28日,經(jīng)過大刀闊斧改版之后的新《立夏》,在安徽大劇院上演。
絢麗的舞美、優(yōu)美的旋律、動人的舞姿、澎湃的激情,將觀眾帶入一個關于“青春與革命,愛情與信仰”的故事。
《立夏》是合肥市首部原創(chuàng)舞劇,曾于2017年4月首次公演。少爺?shù)母锩、愛情的純真、信仰的堅守、理想的追尋,這出“紅色基因”的舞劇走進大眾視野,收獲好評如潮。同年,《立夏》在北京、上海驚艷亮相,依然廣受贊譽。時隔一年,當新《立夏》再次“面世”,觀眾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劇情更凝練、沖突更激烈、舞段更豐富,更打動人心。
舞劇《立夏》一路成長,見證奇跡,也在不斷締造奇跡。它不僅填補了合肥舞劇史的空白,更將合肥文化發(fā)展提升到一個新的平臺,為地域文化開掘、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蓄
優(yōu)質資源“破冰”舞劇創(chuàng)作
從無到有,從稚嫩到走向成熟,舞劇《立夏》破繭成蝶,終于漂亮地“立”于舞臺,成為合肥市的文藝精品。回望《立夏》的一路成長,主創(chuàng)團隊用4個字概括:匠心打造。
《立夏》是合肥市首部原創(chuàng)舞劇,“萌芽”于2016年,緣起合肥市文藝創(chuàng)作者難舍的“舞劇”情懷。“合肥市的文化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原創(chuàng)的電影、戲曲、話劇、音樂劇屢出精品,卻還沒有一部原創(chuàng)舞劇,這是合肥文藝創(chuàng)作史上的遺憾,也是我們歌舞人的遺憾。是時候填補上這個空白了。”合肥市歌舞團負責人說。
然而,困難接踵而至。話劇可以用語言表達思想,音樂劇可以用音樂展現(xiàn)情感。但是,舞劇卻只能依靠演員的肢體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既要追求藝術之美,又不能曲高和寡。主創(chuàng)團隊明白,創(chuàng)排一部優(yōu)秀的舞劇,是對人力、物力以及藝術積淀的巨大考驗,必須“迎難而上”。
幾經(jīng)選擇,創(chuàng)作者們將目光投向距離合肥百余公里外的金寨。
金寨是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核心區(qū),也是紅四方面軍的主要發(fā)源地,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xiāng)”。在烽火連天的年代,金寨境內先后組建了紅32師、紅4師、紅25軍等11支主力紅軍隊伍,十萬金寨兒女從此踏上革命征程,用生命和鮮血染紅這片土地。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金寨時,有感而發(fā)地說:“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黃土一抔魂。”
那段光輝歷史中,最耀眼的是發(fā)生于1929年的立夏節(jié)武裝起義,它是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三大武裝起義之一,在中國革命史、紅軍創(chuàng)建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16年恰逢建軍90周年,合肥市文藝創(chuàng)作者們決定,以立夏節(jié)武裝起義為背景,創(chuàng)作一部“紅色基因”的大型舞劇,再現(xiàn)那段用血與火淬煉的革命歷程,謳歌可歌可泣的英雄業(yè)績,向紅軍致敬、向先烈致敬。
很快,本土知名作家郭明輝被請來了,擔任編劇;安徽省舞蹈家協(xié)會主席張居淮被“借”來了,擔任總導演;舞美設計大咖沈慶平、服裝設計專家程鈞等也先后加盟,負責設計創(chuàng)作;安徽省武警總隊文工團、安徽鳳臺花鼓燈藝術團抽調演員助力,充盈伴舞和群舞隊伍——集合各方優(yōu)質資源的《立夏》主創(chuàng)團隊建成,蓄勢待發(fā)。
“我們要創(chuàng)作一部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的大型舞劇,融藝術性和思想性于一體。以文藝精品的標準,打造合肥市文藝創(chuàng)作史上的又一豐碑。”
探
深入采風為創(chuàng)作添“能量”
金寨縣大別山主峰之一的金剛臺南側,山林蔥翠、奇山兀立,這里就是革命發(fā)源地——筆架山農(nóng)校舊址。當年,許多進步青年就是在此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將革命火種撒向鄂豫皖三省的城市和農(nóng)村,為立夏節(jié)起義打下堅實的思想和組織基礎。2016年7月,舞劇《立夏》主創(chuàng)團隊追尋先人的足跡,來到金寨縣湯家匯鎮(zhèn),也走進筆架山農(nóng)校,采風、學習。
“關在象牙塔里不會有持久的文藝靈感和創(chuàng)作激情。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為了打造一部有血有肉的精品舞劇,《立夏》主創(chuàng)團隊在著手創(chuàng)作之前,先到金寨老區(qū)進行實地探訪。一探、二探、三探,他們一次次深入大別山區(qū),將發(fā)生在那兒的革命故事、地域風情、藝術元素等了解得“門清兒”,為日后創(chuàng)作積累了大量的鮮活素材。
編劇郭明輝是著名作家,以前也曾去過金寨,但正是這次扎實的采風讓他產(chǎn)生靈感。出入于一間間徽派房屋,腳踏長滿青苔的石階,撫摸曾經(jīng)的瓦片,看著墻上掛著的馬克思、列寧照片,四方桌上擺放著的瓦罐、茶碗……林映山、蘇嫣紅、洪旭光等熱血青年的形象浮現(xiàn)于郭明輝的腦海中,逐漸清晰、成型,從而構思出關于信仰與青春、愛情與浪漫、奮斗與犧牲的革命故事。
“多次深入采風,我對大別山革命歷史非常熟悉,劇本寫起來也非常有感情。”正是這份感情,讓郭明輝將《立夏》的故事基調定位在“青春”和“愛情”這兩個永恒的主題,“‘紅色基因’的舞劇,容易讓觀眾產(chǎn)生應景之作的想法。為了擺脫這種思維定勢,要在其中加入更多青春的元素,讓這出舞劇能征服年輕觀眾,延長作品的’演出壽命’。”
當年根據(jù)大別山老區(qū)民歌《八段錦》曲調改編填詞的《八月桂花遍地開》,曾經(jīng)是專門為蘇維埃根據(jù)地新政權創(chuàng)作的歌曲,經(jīng)過幾十年從民間到殿堂從未間斷的廣泛傳唱,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經(jīng)典旋律,見證金寨老區(qū)的輝煌歷史和光榮傳統(tǒng)。在采風中,以《八月桂花遍地開》為代表的皖西民歌,也“鉆”入《立夏》主創(chuàng)團隊的心里。
磨
“匠人精神”打造文藝精品
“好作品是磨出來的!”業(yè)內人士對這句“行話”都深有體會。所謂“磨”就是反復推敲修改,使得作品更臻成熟,舞劇《立夏》自然也不例外。
劇本初稿完成之后,主創(chuàng)團隊先后兩次請專家提出修改意見。之后,郭明輝又九易其稿,有時甚至為了幾個字的調整,也要把劇本通改一遍,單是劇情簡介就出了十余稿。
劇本定稿之后,《立夏》的編導、作曲、舞美、燈光、服裝等各部門,從不同角度“打磨”作品,確保自己負責的領域“逼近精品”。“一部劇要想得到95分,每一個部門和環(huán)節(jié)都要做到99分以上。如果有一個部門和環(huán)節(jié)掉下來,整個劇目就不及格了。”主創(chuàng)團隊說,因此,《立夏》的“打磨”異常較真。
作為舞臺作品,舞劇以舞敘事,是舞蹈、音樂與戲劇等多重藝術的融合。而《立夏》的舞蹈又是多元化的,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現(xiàn)代舞、古典舞、芭蕾舞、安徽花鼓燈舞,對舞蹈的編排要求更為嚴苛。“《立夏》不僅要成為文藝經(jīng)典,更要成為一個民族的經(jīng)典。我們要為人民大眾塑造映山紅般的舞蹈藝術形象,讓‘紅色基因’深入血液、浸入心扉。”
林映山、蘇嫣紅、洪旭光,三個靈魂人物,身份各異、性格迥然。竹林中,萬片翠綠,他們跳躍、旋轉、飛翔,或剛健灑脫的當代舞,或柔美浪漫的古典舞和芭蕾舞,或叛逆又溫雅的當代舞——一遍遍研讀劇本、揣摩人物性格,舞蹈編導精妙編排,分別賜予這三個藝術形象風格鮮明的舞段,讓他們在舞動間變得血肉豐滿,深入人心。
因為調皮不愛學習,16歲的徐興民遵父命學起了電子琴,沒想到在觸碰鍵盤的一剎那,他就迷戀上了音樂。2016年,徐興民受命擔任舞劇《立夏》的作曲創(chuàng)作,給他的時間只有39天。為了全心全意創(chuàng)作,徐興民索性搬進宿舍,和導演毗鄰而居,白天一個排練一個創(chuàng)作,晚上兩人再一起“碰”曲子。半個月左右,徐興民沒有出門,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胡子拉碴,通宵達旦創(chuàng)作,實在困了定個鬧鐘睡兩個小時,醒了洗個澡繼續(xù)工作。
“《立夏》的作曲基調是現(xiàn)代、好聽,我用年輕人的創(chuàng)作手法定制曲子走向,既富含現(xiàn)代、時尚元素,也融合了經(jīng)典元素。”徐興民說道。他還別具匠心地還通過交響手段,將大量的皖西民歌、廬劇音樂有機穿插,并將《八月桂花遍地開》作為舞劇的重要音樂組成部分,注入合肥文藝工作者對紅色經(jīng)典的深厚情誼,打造出獨特的、非常“安徽”的民族舞劇音樂。
舞美設計采用了靈動變幻的景片表演。隨著劇情變化,移動景片快速切換,時而為門、時而為墻、時而為充滿束縛感的牢籠,簡約唯美又具有鮮明強烈的符號感。四組八片景墻,最重達1000多斤,最少也有560斤,在幕后賦予它們“生命”的,是合肥市歌舞團的優(yōu)秀聲樂和器樂演員。
揉
用心用情刻畫“舞劇人生”
一部舞劇是否精彩,與演員的詮釋息息相關。和主創(chuàng)團隊的其他人一樣,他們也用幾乎苛刻的標準,用心刻畫角色。
畢業(yè)于解放軍藝術學院的門大成,對演繹革命戰(zhàn)士有股“執(zhí)念”,《立夏》男一號“林映山”是他的“菜”。“林映山是充滿著浪漫與激情的熱血青年,同時也是一個有著革命理想與堅定信仰的人物形象,對我來說,在舞臺上表現(xiàn)他是一件特別過癮的事情。”接到角色,驚喜之余,如何拿捏、適度改變讓門大成費了一番心思。
生活中的李艷超恬靜淡雅,可“走進”《立夏》,她又分明是剛烈明媚、敢愛敢恨的蘇嫣紅。戲里戲外,反差巨大,但毫不違和,造就這一奇跡的,是李艷超對角色的精準把握和細膩刻畫。“舞蹈演員飾演舞劇角色,重要的是調度方方面面的經(jīng)驗、感受、情緒,感知角色、進入角色。所以對待生活要有一顆‘敏感’的心,還要有意識的將各種情緒‘儲存’在心中。”排練《立夏》時,李艷超的任務非常繁重,但是只要有空,她就會看書、話劇、紀錄片、經(jīng)典的影視作品等。“功夫在詩外,這種‘看’對我來說不是簡單的消遣,而是一種‘滋養(yǎng)’,一定會在扮演角色時產(chǎn)生作用,甚至會迸發(fā)出讓人驚喜的火花。”
初接觸“洪旭光”時,劉洋一直難以入戲,幾經(jīng)周折才找準定位。“洪旭光不是一個文質彬彬的少爺,而是比較倔甚至有些任性,他不會中規(guī)中矩地坐在那,而是有些隨意雅痞地坐著。”“他在處理與父親的矛盾時,內心是糾結掙扎的,想‘革’自家的命,但不想‘革’父親的命……”劉洋一點點拿捏角色,“洪旭光”的形象也逐漸立體。藝術創(chuàng)作的“紅色”英雄大多是“高大全”的,劉洋并不認可,“人性是豐富而復雜的,如果脫離人性去塑造角色,既無法讓扮演者信服,也無法讓觀眾相信。”他在劇中不斷“揉搓”角色,在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與矛盾沖突的深化中不斷地“加料”,火候的恰到好處,讓“洪旭光”在舞臺上鮮明生動起來。
除了三位主角之外,《立夏》中有名有姓的人物還有十幾個,各具特色、各司其職。如何塑造人物,相互之間不“打架”并有力推動劇情,讓舞蹈演員們耗費心思。
富甲一方、攀附權貴卻又膽小怕事,舞劇《立夏》中這個金寨縣大財主“蘇四方”,是由合肥市歌舞團舞蹈演員馬浩飾演的。乍一看,這角色不難演繹,可當馬浩把角色“掰開了、揉碎了”揣摩透徹,才發(fā)現(xiàn)并不容易,“蘇四方膽小怕事,而女兒蘇嫣紅卻性格剛烈,這種反差形成了很強的戲劇沖突性,演好很難。”尤其是其中一幕,蘇四方不愿意女兒參加革命,又心疼女兒,不忍逼婚,最后只得下跪哀求女兒。僅僅幾分鐘的短暫表演,馬浩卻花費了很多功夫來分析研究,參考大量影視作品,反復琢磨,終于找到方向。 戴著太陽鏡、留著山羊胡、身著長衫大褂、手拿“算”字招牌,《立夏》中的“算命先生”讓人印象深刻,他是由合肥市歌舞團舞蹈演員王翔扮演的。王翔是第一次出演舞劇,對戲劇表演頗感吃力,拿到角色后反復拿捏。有時,為了一個掐指算命的申請,他就能揣摩數(shù)十遍,一遍遍觀看自己的表演錄像,尋找不足之處,再請編導組提意見。漸漸地,王翔終于能夠融入到人物中,感知角色的人物特征。
在主創(chuàng)團隊和全體演職人員的匠心打造中,合肥市首部原創(chuàng)舞劇《立夏》,終于從鍵盤“走”上舞臺,激情上演。那青春、純真、昂揚振奮的熱烈基調,是先輩們奮戰(zhàn)在烽火連天歲月里的血色生涯,也是合肥市文藝創(chuàng)作者用心、用情、用信仰鑄造的“立夏之魂”!读⑾摹凡粌H填補了合肥舞劇史的空白,更將合肥文化發(fā)展提升到一個新的平臺,為地域文化開掘、文藝創(chuàng)作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變
《立夏》破繭成蝶“舞動”中國
《立夏》成功了!
2017年4月24日,2017中國(合肥)演出交易會在合肥開幕,2000余名賓朋云集合肥,共襄這一國內規(guī)模最大、專業(yè)化程度最高的演出交易會。作為開幕式劇目,《立夏》獲得滿堂喝彩,人們稱贊《立夏》“是一部生命與信仰的革命史詩、一部愛情與浪漫的青春贊歌,更是一部喚醒與振奮的時代春雷。”連“挑剔”的全球演出商也被《立夏》“征服”,上海文化廣場和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先后發(fā)出演出邀請,云南省把該劇評為全國優(yōu)秀劇目展演扶持劇目,北京一家文化公司要把該劇推向世界。
當年10月,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90周年、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舞劇《立夏》揚帆遠航,拉開了全國巡演大幕。在北京、在上海,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豐富的層次結構、鮮明的地域特色,以及多彩多姿的舞蹈語匯,收獲了大都市觀眾的如潮好評。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主席馮雙白觀看演出之后,給予了“選材重大,作品有基礎,演員有激情”的評價。
隨后,舞劇《立夏》交出了更為亮眼的“成績單”:入選安徽省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2014-2017年)優(yōu)秀作品,成為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資助項目的“傳播交流推廣項目”。 “贊揚也是壓力!”合肥市文藝創(chuàng)作者們并沒有陶醉于眼前的成功,他們清醒地認識到“塑造經(jīng)典”永遠在路上。首演之后,他們不斷讓觀眾“挑毛病”,請專家、學者提意見,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打磨”。2018年仲夏之夜,經(jīng)過大刀闊斧改版的新《立夏》再度“怒放”,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是更為精美的舞劇。
原版《立夏》中的徽州墻被“搬”走,僅保留經(jīng)典的、可在舞臺上自由升降的軟景。劇中人物少了、情節(jié)支線減了,但是舞段卻增加了,舞蹈演員不再只是完成“規(guī)定動作”,他們的肢體語言、舞蹈節(jié)奏,甚至臉上的微表情更豐富了。
“我們對2017版《立夏》進行修改、提升時,想把舞臺從舞美還給舞蹈,讓劇情更凝練、結構更完整、脈絡更清晰、沖突更激烈、舞段更豐富,讓動作打動人心。”2018版《立夏》執(zhí)行導演劉洋說。鑒于此,雖然原先的舞美廣受贊譽,但是由于太“搶鏡”,甚至常阻斷劇情,被主創(chuàng)團隊狠心“砍”掉,“我們希望觀眾在酣暢淋漓地觀看該劇后,能為情節(jié)所打動,被人物所感染,而不僅僅被舞美所吸引。”
“說實話,一路改下來,很難很難,要攻克一道又一道難關,但是大家都咬緊牙關沒放棄,為什么?就是為了讓《立夏》的意義不僅僅止步于‘合肥市的首部原創(chuàng)舞劇’,而是在全國范圍內叫得響的精品力作。”沈榮峰說道。
8月7日-8日,新版舞劇《立夏》將在中國藝術的最高殿堂——國家大劇院演出,并由此開啟全國巡演的大幕。這是《立夏》的榮譽,也是合肥人的驕傲。
然而,合肥市文藝創(chuàng)作者的“野心”還不止于此,他們正籌劃拿《立夏》申報今年的中國荷花獎舞蹈大賽舞劇、舞蹈詩比賽,“這是國內舞劇最高規(guī)格的‘競技場’,我們想接受更高的檢驗!” 責任編輯: 肉餡的小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