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禁錮身體,也戕害心靈,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不僅是一場與新冠病毒斗爭的“病毒防御戰(zhàn)”,也是一場與不良心理和情緒斗爭的“心理防御戰(zhàn)”。合肥柏堰科技園在“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等一系列“硬核”防控措施之外,還通過“廣”宣傳、“全”覆蓋、“深”組建、“精”定位等“柔性”心理防護措施,給廣大居民戴上了“心靈口罩”,清除了“情緒垃圾”。

“廣”宣傳,提高心理健康“知曉率”。隨著疫情的持續(xù),封閉、居家隔離時間的增加,再加上缺少運動、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等因素,不少隔離在家、生活不便的居民情緒由疫情之初的不安、恐慌向疑慮、焦躁、抑郁轉變。園區(qū)利用橫幅、宣傳欄、電子顯示屏、短信平臺等傳統途徑以及微信公眾號、微信工作群等新媒體及時發(fā)布最新、最全、最真、最權威的信息,并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同時加大對造謠傳謠的打擊力度和震懾力度,凈化輿論環(huán)境,消除公眾疑慮,大力宣傳“疫情防控心理應對”、“心身同健康”等健康理念和科普知識,健全心理健康科普宣傳網絡。園區(qū)心理專家組還親自制作家庭親子游戲、身心協調訓練、減壓操等10余個小視頻以及“公共事件心理健康”系列微課5講,讓居民在家舒緩心情、融洽親情。

“全”覆蓋,織密社會心理“服務網”。園區(qū)整合公安、司法、信訪、婦聯、團委等區(qū)域內心理健康服務資源,配備一定數量的專業(yè)人員,成立危機干預專家組,對居民開展定期入戶、24小時網絡和電話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依托省市心理危機干預學會心理援助熱線、專科醫(yī)院心理援助熱線、 12338 、12355等婦聯和青少年服務熱線開展心理援助“線上+線下”服務,建立高危來電回訪和報告制度,疫情發(fā)生以來,共入戶服務300余人次,網絡和電話服務1000余人次,及時提供心理健康評估、心理咨詢、危機干預等人文關懷。

“深”組建,打造心理健康“志愿隊”。園區(qū)建立社區(qū)、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三社聯動”機制,充分發(fā)揮社會工作專業(yè)人員優(yōu)勢,為居民有針對性地提供救助幫扶、心理疏導、精神慰藉、關系調適等服務。機關、企業(yè)、社區(qū)以及駐區(qū)單位共成立志愿服務隊15支,黨支部、工會、婦聯、團委、綜治辦、衛(wèi)健委等部門20余人主動請纓,加入志愿服務行列,2月5日至10日每晚19:30,通過網絡視頻直播(zoom云會議)的方式,參加由省衛(wèi)健委舉辦的“心理危機干預知識培訓”,學習心理救助必備的基本知識、危機干預的SAFER模型、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熱線來電解析及心理放松方式、疫情中的壓力與情緒管理、社區(qū)精防醫(yī)師如何做好在管患者的心理健康服務等知識,通過專業(yè)培訓、實踐操作逐步提高心理咨詢人員的專業(yè)化水平。

“精”定位,提供健康服務“個性化”。針對居家隔離、定點隔離的“五類人群”、到醫(yī)院就診的發(fā)熱患者、境外返回人員等,他們大多會出現緊張、焦慮和恐慌情緒,園區(qū)實行“一對一”的包保責任制。錦繡怡園社區(qū)的李某2月13日前往德國公務出差,2月23日回國,根據相關規(guī)定需要在集中隔離點進行隔離觀察14天,公司業(yè)務開展以及對新冠肺炎的擔憂讓她的情緒愈加焦躁,園區(qū)安排專業(yè)的心理專家每日兩次電話隨訪,鼓勵她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比如通過閱讀、適當的娛樂活動、體育鍛煉轉移注意力,通過與家人、朋友通話、視頻聊天等緩解孤獨情緒。針對獨居老人、留守兒童、孕產婦等特殊群體,園區(qū)除了保障生活和防疫物資的供應,還安排專門工作人員對其普及疫情信息和健康知識、情感上溝通和交流等,進行定點幫扶,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柏堰雅苑小區(qū)的康康,今年11歲,父母患有抑郁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疫情發(fā)生后,隨著封閉時間的增加,他的父母出現食欲不振、失眠、狂躁的癥狀,孩子的“線上教學”也受到一定影響,社區(qū)包保責任人李新每日都要入戶隨訪一次,提供心理輔導、情緒疏解、家庭關系調適等心理健康服務。(胡章勤)


社區(qū)工作人員入戶對小康康進行心理輔導
 
責任編輯: 渡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