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樣東西,是這個時代所共有的回憶:紅磚房。
紅磚房不僅是中國近現代獨特的建筑風格,也是上個世紀70年代心酸過往千姿百態(tài)的容器。
合肥的紅磚房大都建于上個世紀70、80年代,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住過的人,最能懂它們。
01、西園南村
位置:蜀山區(qū)龍河路與合作化南路交口處
每每經過合作化南路,小愛都會看到三層高的紅磚房,紅磚房的數量有6幢。
在網絡上,能找到關于西園南村紅磚房的信息不多:“1983年建成”,“共226戶”,“暫無拆遷改造計劃”。
在龍河路的入口處,那顆上了年頭的香椿樹,到了夏天逐漸豐茂,風吹過,發(fā)出沙沙聲。
天氣晴好時,住戶會將家中洗過的衣服、被單,拿出來晾曬,不僅在陽臺上曬,樓棟之間也拉起了曬衣繩,且都是小孩子的衣物占大多數。
住戶與住戶之間,像是達成了某種默契,在樓下聊天、轉悠。
紅磚堆砌起來的,是一個個家庭,F在,像這樣老破小的環(huán)境,還讓人留戀不愿走的原因,無非西園南村的地理位置和雙學區(qū)的優(yōu)勢。
而且生活在這里的人,是希望改造的,隨便抓一個阿姨問問,她都會告訴你,在等待改造。
可是,無論改造會不會來,生活還是要繼續(xù)。在這里,還能看到他們保留了很多年的生活習慣和節(jié)奏。他們經常三五人聚在一起打牌、瓜蛋,談論著菜價和天氣。
從張家兒子聊到李家媳婦,直到接孫子孫女放學的時候,不約而同地前去學校門前等候。
這里的庭前院后栽上了繡球、月季、葡萄等植物,現在正到了欣欣向榮的模樣,不出門便把一年四季裝進了紅磚房之間。
在天氣好的日子里,紅磚房之間的那抹陽光,生活在這的人會好好把握住。陽光會使得食物脫水,利于保存;也會去除鞋子里的濕氣,殺死細菌。
生長在五幢旁,有兩顆高大的樹,長得比三層樓房還高,郁郁蔥蔥的,樹葉一個挨著一個,夏天乘涼真是極好的,不過蚊蟲也多。
西園南村是扎眼的一抹紅,好似南園人的朱砂痣般,長在了身體里。
02、合肥監(jiān)獄生活小區(qū)
位置:包河區(qū)合柴1972附近
合肥監(jiān)獄生活小區(qū)和合肥監(jiān)獄第二生活小區(qū),離得不遠,都位于合柴1972附近,還保留著紅磚房的建筑。
在前往合柴1972的路上,有一個小區(qū)門口,你注意過沒?
從這個入口進去,會發(fā)現有幾間矮矮的紅磚房,小愛據附近菜市老板了解到,現在住在里面的,是合肥監(jiān)獄的職工,合肥監(jiān)獄搬走后,他們還生活在這里。
再往前走,會發(fā)現一家汽車服務公司,這處建筑一看就與合肥監(jiān)獄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刷過的墻漆也掩蓋不住它身上的歷史氣息,墻皮下的紅磚若隱若現。抬眼,便看到圓弧狀的屋頂,雨水沖刷的痕跡再一次襲上了白墻。
再往小區(qū)的深處走去,赫然出現了一幢三層的老式居民樓。
通體都是紅磚堆砌而成,居民樓上有個標牌,寫著合肥監(jiān)獄宿舍15幢。
樓前的兩顆梧桐樹長得高大且茂密,石子簡易鋪設在院前,居民用磚塊碼成一個個花池,里面種上了應季的蔬菜。每家門前都堆著很多雜物,各種顏色的繩子拉扯在柱子上,衣服就隨意晾在上面。
進入樓內,只有一個樓梯,扶手被摸得光滑發(fā)亮,天陰下來的天氣,樓道內是漆黑一片。
陽臺上,被熱愛生活的人們種上了幾盆盆栽,長出了白菜、小蔥。
小愛的造訪引起了一位名叫陸倫新的老人的注意。
老奶奶杵著拐杖,一步踱著一步地從樓梯上走下來。
據她口述,今年79歲的她已經住在這里31年了,“這是建得最早的一棟,附近的都是后建的,現在是想拆拆不了”。言語了充滿了無奈,我也心疼奶奶這么大年紀上下樓很不方便。
合肥監(jiān)獄生活小區(qū)就在合柴1972的正對面,去往這個小區(qū)的除了業(yè)主外,游客是不會踏足的。
這里的兩幢紅磚房,肉眼能看到改造的痕跡,在一樓的住戶門前,圍起了圍墻,樓后邊安裝了新的管道。
比這兩幢更讓人感興趣的是,附近的監(jiān)獄生活區(qū)標有西平、中平字眼的平房。
它們分布排列有序,一棟接著一棟,矮矮的房子不知可有3米高,大都兩兩相對。
部分外墻上粉刷了白色墻漆,依舊掩蓋不住紅磚的蹤跡,看著這樣的房子,難免令人想起,穿著涼鞋手拿著蒲扇,坐在竹塌上納涼的場景。
多年前,孩子們光著腳丫,穿梭在小院前,看螞蟻搬家。
散養(yǎng)的幾只貓咪,不用特意照料,它們自己會在用來裝泔水的桶里找吃的,吃完又鉆到角落里,打盹去了。
青翠的梧桐樹越來越粗,有時會被栓上繩索,孩童就在樹下蕩秋千,茲呦茲呦地晃過了好多年。
現在已不見那副場景,夏天的風吹過,你是否記得。